学生“抬杠”的背后
学生“抬杠”的背后
一、教学目标
1. 了解学生“抬杠”的定义和背后原因
2. 分析学生“抬杠”行为的影响和后果
3. 探讨如何有效应对学生“抬杠”
4.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能力
二、教学步骤
1. 导入(5分钟)
利用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开始课堂,引导学生展开讨论,并观察学生是否出现“抬杠”的行为。
2. 概念解释(10分钟)
解释“抬杠”的含义,即学生在讨论或辩论中故意提出异议、质疑或挑战他人观点的行为。
3. 探究原因(15分钟)
与学生一起探讨学生“抬杠”的原因,可能涉及以下几点:
a. 追求个人荣誉和胜利感
b. 为了展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
c. 不满意他人的观点,欲与其进行争辩
d. 缺乏充分理解或思考而质疑他人观点
4. 影响和后果(15分钟)
分析学生“抬杠”行为的影响和后果,包括:
a. 扰乱课堂秩序,影响其他学生学习
b. 导致争吵和冲突,破坏良好的师生关系
c. 降低学习氛围,阻碍知识的有效传递
d. 增加教师工作量,耽误教学进度
5. 应对策略(15分钟)
与学生一起探讨如何有效应对学生“抬杠”的行为,可能包括以下几点:
a. 建立积极的课堂氛围,鼓励学生尊重他人观点和意见
b. 引导学生理解辩论的目的是追求真理和知识,而非胜负
c. 提醒学生遵守辩论的规则和礼仪,不进行人身攻击
d.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论证能力,帮助他们合理表达观点
6. 小结(5分钟)
总结学生“抬杠”的原因、影响和应对策略,激发学生对于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意识和动力。
三、教学反思
学生“抬杠”的行为常常会干扰课堂秩序和师生关系,因此需要及时引导和应对。通过分析背后的原因、影响和应对策略,帮助学生理解辩论的价值和目的,培养他们积极参与并合理表达观点的能力。
上一篇:下乡随笔系列:9月23日
下一篇:小抄写员